直击一线:“井医生”望闻问切治“病井”
“安36-10井转注以来,已实现平稳注水7637立方米,对应油井安36-16井见效明显,已增油135吨。”7月20日,华北油田采油四厂廊坊采油作业区技术信息室内,技术员隗静指着屏幕数据兴奋地说。几个月前,安36-16井还是个“病秧子”,因长期缺乏注水“营养”,日产油量一度跌至0.5吨。
面对“营养不良”的安36-16井,廊坊作业区技术信息室组长袁书霞带领团队像医生会诊一样,仔细分析其近3个月的生产数据。“油井和人一样,也会‘亚健康’。”袁书霞说。针对病症,他们开出了“组合处方”:安排邻井安36-18井“转岗”为“营养师”,通过转注为其补充地层能量;优化调整采油参数,激活油井生产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理”,安36-16井重焕生机,日增油1.1吨,累计增油135吨。
技术员李经界和隗静在检查安22断块时,发现安22-6、安22-3两口曾经的高产井“病”了。长期过量注水导致其“营养过剩”,含水率高达93%。“就像脂肪堆积堵塞血管,过量注水形成了水流通道,真正该出的油反而少了。”隗静解释道。他们决定为这两口井实施“微创减脂手术”——注入调驱剂。这些特殊的“卫士”能精准识别并封堵无效的水流通道。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两口井含水率降至85%,日增油3.6吨。
对油井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作业区为所有油井建立了详尽的“健康档案”,每口井都安装了智能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生产参数和设备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员能提前预警潜在问题,制定维护方案。今年3月,技术员杨浩东通过实时数据,敏锐地发现务14-5井有轻微异常,判断为井下结蜡风险。他立即安排加清蜡剂并洗井,成功避免了产量损失。
如今,这套以油井为“患者”、技术员为“医生”、数据为“听诊器”、技术为“手术刀”的油井健康管理体系,已覆盖作业区全部193口油井。从精准“补养”到有效“减脂”,再到科学“预防”,这套体系让每口油井都得到精心照料,有效延长了稳产周期,实现了增油提效。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养护下,廊坊采油作业区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实现了增油1253吨,增气483万立方米,为油气生产任务的完成夯实了基础。
(编辑:韩语) |
-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防汛工作会议精神,提高防汛应急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