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赴月
|
当月光穿透云层,总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柔。遥想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仰望苍穹,发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的叩问,像是人类写给月亮的一封情书。那时的赴月,是嫦娥吞下仙药时衣袖翻卷的决绝,是吴刚砍伐桂树时永不停歇的执念,是古人用想象在墨色天幕上搭建的精神天梯。
月亮最懂人间的牵挂。工作的人们抬头望见它,便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外的学子在教室望向窗外,会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家的亲人们在四时八节也会觉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它从不厚此薄彼,把千万人的思念串在同一缕清辉里。就像此刻,在工业区办公室奋力工作的人员,月光正穿过玻璃洒在桌上,与那洒在百里外家中窗外的月影,正是同一枚月亮的分身。
孩童时总相信月亮上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嫦娥奔月的传说,时不时唱着的歌谣:“我能够捉到月亮,我将用无数的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歌谣被月光酿成美酒,每当清辉漫过历史的书页,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思绪,便散发着桂花的清香与青铜的青氲。
当夜幕如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绸缎缓缓铺展,月亮,这颗夜空中最璀璨的明珠,悄然登场。又是一年中秋至,它不再如往日那弯纤细的月牙,而是圆润得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白玉盘,高悬于澄澈的天幕之上,洒下银白而柔和的光辉,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在美好的中秋之夜,让我们怀揣着满心的憧憬,踏上奔赴月亮的奇妙旅程,驱散平日里的烦恼与疲惫。(刘敏)
(编辑:东北亚) |

郝冬青:月光所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