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为材料精细化管理注入新动能
今年以来,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按照公司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以材料标准成本管理为抓手,通过预算精准化、考核严细化、库存最优化、系统智能化及修旧常态化五大举措,全面推动材料管理向精细化、系统化迈进,为矿井降本增效注入新动能。
预算精准化,从源头拧紧“成本阀”
“材料成本管控,首在预算,预算工作必须做到精准化。”该矿总会计师严雁认真说道。该矿把材料计划作为成本控制的“第一道闸门”。为此,矿上改变了以往“区队报、部门批”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与审核机制。
“我们不再是被动地审批计划,而是主动介入,根据矿上下达的生产任务计划、井下地质条件的变化、工作面的安装拆除等重点工程,结合仓库的实际库存,进行综合平衡利库。”该矿供应科党支部书记仝德全介绍。每一次材料计划申报,都如同一场“联合评审会”,归口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库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对区队上报的每一项计划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生产必需,从源头上杜绝了虚报、乱报和重复申报,有效避免了物资积压和资金占用。
库存最优化,让材料库存“瘦下来”
库存管理是材料成本的“蓄水池”,水位过高意味着资金沉淀,过低则可能影响生产。该矿从完善制度入手,对原有的物资储备体系进行了一场“外科手术”。
矿上进一步细化了一级库(总库)和二级库(区队库)的储备管理职责,并根据物资的“重要性、使用频率、采购周期”三大关键因素,对全矿的储备定额进行了重新核定。
“对于常用的、采购周期长的关键物资,我们适当增加了安全库存,确保生产不间断。而对于那些不常用、占用资金多的物资,则坚决做‘减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积压。”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动态管理,库存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资金周转率有效提升,库存始终被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区间内。
系统智能化,为管理装上“智慧脑”
该矿结合智能化矿井建设,把信息化作为提升管理效能的倍增器。着力加强材料管理系统与内部市场化平台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以往的数据孤岛。
如今,从材料采购订单生成、到货入库、各区队领用消耗,再到废旧物资回收,所有数据都在一个平台上实时流转、共享。“数据一旦录入,全程可视,避免了人为干预和差错,确保了结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该矿供应科党委书记仝德全表示。
更重要的是,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成为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层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材料的消耗规律、成本构成以及潜在的浪费点,为精准决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依据。此外,矿上还加强了对材料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系统操作能力,让这套“智慧系统”真正发挥出最大效能。
修旧常态化,向废旧物资“要效益”
降本增效,既要“节流”,更要“开源”。该矿将“修旧利废”当成常态化工作。
矿上不断扩大“交旧领新”和可回收物资的品种范围,制定了更有激励性的回收政策。同时,一支专业的修理班组活跃在各个采掘区队的工作现场。“我们不再是坐在车间里等活干,而是主动下去问需求。生产单位需要什么,我们就重点修什么,确保修复品能第一时间供应到位。”该矿供应科回收班班长张传民说。
这种“主动服务、快速响应”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修复品的利用效率,直接减少了新材料的投入量。许多废旧设备、零部件经过匠心巧手的修复,让废旧料“变形”,让“二手货”变宝,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考核严细化,井下井上“一把尺”
“预算编制得再完美,若现场执行不到位,一切皆是空谈。”该矿总会计师严雁如是说。
该矿将考核重心大幅前移,强调“直插现场”。材料管理人员的身影如今更多地出现在井下生产一线。他们手持标准,对照检查各单位的材料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浪费、损坏、违规存放或挪用现象。“发现一个问题,考核一个问题,严格按章办事,绝不姑息。”这种“铁面”考核极大地增强了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促使各单位自觉规范材料使用行为。
与此同时,地面的考核同样严厉。每天都有专人对回收上井的材料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于回收上来的新料,一旦发现有人为损坏,必须加倍考核。”这种井下井上全覆盖、无死角的考核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让节约材料、爱护物资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本网通讯员:刘利顺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