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处的能源丰碑
在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与昆仑山皑皑雪峰之间,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能源鱼卡矿区,一座现代化智能矿井正以钢铁与乌金的交响,奏响能源报国的时代强音。这里虽氧气稀薄、风沙肆虐,但却始终跃动着能源人滚烫的初心——他们用智慧科技重塑矿山,将“连雄鹰都不愿久留”的荒漠,化作支撑青海工业发展的“黑色心脏”。
海拔3200米的能源担当:为高原注入“黑色血液”
“保障青海能源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句誓言在鱼卡矿区不是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使命。作为青海能源集团的核心生产基地,鱼卡矿区地下埋藏的煤炭,正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区跳动的“心脏”。面对年均1.4℃的低温、仅为平原73%的含氧量,矿工们以“氧气可以少,精神不能少”的信念扎根高原。
如今,这座最早靠镐头钢钎“叩问”岩层的矿区,已华丽蝶变为智能化百万吨级“乌金堡垒”。智能综放工作面的采煤机如钢铁巨兽吞吐乌金,通过铁路、公路构建的“黑色动脉”,将产能源源不断输往全省各地。它不是冰冷的钢铁脊梁,而是带着建设者体温、会跳动的“生命脊梁”,以乌金的热度,温暖着高原的千家万户。
从拓荒到智创:岩层深处的奋斗史诗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鱼卡矿区初建时的真实写照。老一辈建设者搭帐篷、喝雪水、战风沙,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启能源开发征程。新时代的能源人传承“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向科技要效益——建成青海首个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引入5G技术实现井下无人巡检,让“傻大黑粗”的传统矿山变身“智慧大脑”。
“以前下井靠喊,现在下井靠‘云’。”这句矿工的调侃,道出了从“人拉肩扛”到“无人化生产”的跨越。如今的鱼卡矿区,采煤机的轰鸣与数据流的跳动交织,能源人用创新重新定义“生命海拔”——在这里,海拔3000多米不是极限,“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鱼卡精神才是永恒坐标。
生态与发展共生:书写高原上的绿色答卷
在追求高效生产的同时,鱼卡矿区从未忘记守护这片高原的生态底色。作为“三江源”发源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能源人深知“挖的是煤炭,守的是江源”。他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发展基因,打造“采煤不见煤、出矿不见矸”的清洁生产模式。
走进矿区,你会惊讶于它的“不黑”,全封闭储煤仓像一座银色城堡,煤炭从井下直接通过皮带输送到仓内,看不到一丝煤尘;矿井水处理站里,废水经过多道过滤,变成清澈的“再生水”,养花、浇树、洗设备,回用率100%;矿区的生活区不再是“黑疙瘩”,而是覆盖着土壤,种满了沙棘、红柳和枸杞等耐旱植物,让昔日戈壁重现绿意。
民族团结的熔炉:乌金点燃“团结之火”
鱼卡矿区不仅是能源生产高地,更是民族团结的家园。1000多名当地群众在此就业,“企地共建”的暖流消融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矿工们常说:“我们采的是煤,暖的是心,连的是民族情。”黑色的煤炭点燃了生活的炉火,更点燃了各族同胞心中的团结之火,让鱼卡成为多民族共同奋斗的热土。
夕阳西下,矿区的巨型天轮在戈壁投下长长的影子,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碑上镌刻着冻裂的手掌、熬红的双眼、藏羚羊的足迹,更镌刻着能源报国的赤子之心。从人工开采到智慧矿山,从荒漠孤烟到绿色新城,能源人用热血与智慧,在雪域高原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它不仅是能源开发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奋斗者最生动的注脚。
本网通讯员:吴天岳 张瑞龙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