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度斜坡上综采面安装的硬核攻坚
2025年6月16日,对于河南省郑州煤电超化煤矿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当22102综采工作面上切口处第119架液压支架精准落底,金属碰撞的铿锵声仿佛奏响了胜利的凯歌——这座走向长度291至311米、倾斜长度177米、可采储量约52.2万吨的现代化综采工作面,在经历52天的昼夜鏖战后,提前完成安装任务。这场关乎矿井下半年"口粮"的攻坚战,不仅刷新了超化煤矿的安装纪录,更淬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钢铁之师。
![]()
分秒必争:在时间与风险间蹚出创新之路
"22032工作面即将收尾,22102接不上就是断粮!"这句话道尽了工程的紧迫性。按常规流程,以矿井现有人员配置完成安装至少需要2个月,但面对严峻的接替压力,矿党委立下"提前投产"的军令状。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22102工作面平均19°、最大达21°的煤层倾角——较22032工作面6°的坡度,运输安全风险呈几何级增长,设备跑车、断绳隐患如悬顶之剑。
"必须打破常规!"平衡会上,安装工程副总指挥、综采队支部书记侯保良提出再次实施"安扩一体化"施工方案:即一次切巷贯通后,同步启动综采设备安装、二次切巷扩修及落底工程,多区队交叉作业。这意味着要在狭窄的巷道内,同时开展设备运输、巷道扩修、支架安装等多线作业,安全管控难度史无前例。4月25日4点班,随着切巷贯通,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式拉开帷幕。
运输环节成为首个"拦路虎"。从副井到切巷的500米运输路线,受地压影响出现底鼓,轨面起伏落差最大达30厘米。"轨面不平,运送支架,就像在钢丝上开车!"机电科科长赵辉回忆。矿方当即成立专项攻坚组,采用"分段落底、平行作业"策略,调配多台风镐同时施工,人员轮流作业,在-100大巷至22102上付巷沿线展开"地毯式"整修。原本需要7天的工程,最终在三天内完成500米巷道落底1.2米。
![]()
技术破局:在困境中开出创新之花
安装过程如同闯关,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当切巷剩余35米时,下付巷掘进遇地质构造带,按原设计将无法满足支架运输要求。"难道要停工等掘进?"现场会上,项目组提出大胆设想:提前拐切巷,以83°陡坡拐弯替代直巷。这个"人为制造拐弯"的方案遭到质疑——如此大角度拐弯在矿史尚属首次,支架转向时稍有不慎就会侧翻。
矿方连夜召开"诸葛亮会",用多种形式模拟巷道走向,在地面反复推演。最终采用"先调向、再牵引"的分段作业法,首架支架在83°弯道处成功转向,在场人员激动不已。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支架与运输机对接环节。实测显示,搭接位置错位达400毫米。"就像拼图少了一块,硬拼会导致设备运行卡顿。"侯保良说。技术人员在地面模拟,井下现场反复调整,经过72小时连续调试,成功对接。
![]()
铁纪如钢:三级管控织密安全网络
"安全是1,其他是0,丢了1一切归零。"这是刻在每个参与施工人员心中的红线。针对21°大坡度运输,矿方创新推出"三科三长"三级跟班制度:调度、安全、机电三科各派专人24小时驻点,矿领导、科长、队长轮班下井带班。在22102工作面,每个施工地点都设有安全员和语音监控装置,时刻监督安全。
运输全流程推行"安全交接单"制度,。安全管理人员提前把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滤清讲明,拿出规避措施,督促整改隐患。从装车、运输到卸车安装,每个环节由责任人签字确认“一张单子管到底,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副总工程师、安监科科长吴延东介绍。
![]()
铁军铸魂:用奉献书写矿工担当
在这场攻坚战中,超化煤矿职工用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侯保良在安装期间连续一个月吃住在矿,儿子在新郑上高中,两个月没见父亲一面。"儿子打电话说想我,我只能说“22102安装工程吃紧,结束了就回去。”提起此事,这位硬汉眼眶泛红。416队队长田克勇和支部书记梁明短短一个月分别瘦了20多斤。"每天井下走2万步,现场勘察、测量参数、调试系统,比健身房效果还好。付出终有回报。在4月和5月"最美矿工"评选中,田克勇、梁明、朱广伟、侯保良等人,分别因连续带班30班以上,井下工时最长等原因上榜。
人员短缺是最大的现实困境。因矿井进入后期,不少有经验的职工分流至兄弟单位,平地运送支架人员大部是新面孔,无疑给团队增加了挑战。该矿迅速制定针对性策略,"老兵带新兵,手把手教。"利用班前会,让职工观看相关视频,反复演练,模拟突发情况,提前做足功课,让新职工快速成长,最终高效精准完成支架运送任务,为工程进度按节点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座在21°斜坡上“拼”出来的工作面,为这座历经考验的矿山筑牢生产根基,更留下了“敢破常规、善啃硬骨”的超化精神。如今,119架液压支架如钢铁长城般排列,成功实现联合试运转,在乌金滚滚人轰鸣中续写新的开采篇章。
本网通讯员:田秋燕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