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佳文赏析 >

    怀念稻田与秋收记忆

    2025-09-09 11:05 [佳文赏析]  来源于: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会泽供电局    作者:张学香
    导读:周末陪二宝到游乐场,偶然看见一幅巨大的乐在农家墙画,心头蓦然流过一股暖意。游乐区里堆满了黄、蓝、白色豆粒般的人造沙粒,像极了一地散落的粮食,旁边还摆放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玩具农具。孩子们嬉笑着,一会儿收粮,一会儿晒粮。突然一个孩子大喊:不好
           周末陪二宝到游乐场,偶然看见一幅巨大的“乐在农家”墙画,心头蓦然流过一股暖意。游乐区里堆满了黄、蓝、白色豆粒般的人造沙粒,像极了一地散落的粮食,旁边还摆放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玩具农具。孩子们嬉笑着,一会儿收“粮”,一会儿晒“粮”。突然一个孩子大喊:“不好啦,要下雨了,快收玉米!”几个小身影就慌慌忙忙地找桶找工具,另一个俨然像个小队长,指挥大家:“快把稻谷倒进风箱扇风!”他们七手八脚地搬弄“稻谷”,风箱被撞得叮当作响。这一幕,勾勒出一派天真而热闹的丰收景象。
           彩色的墙画与金色的沙粒在窗外的秋阳照射下交相辉映,恍惚间,我仿佛闻到了秋收的稻香味。又是一年秋来到,孩子们的笑声如风铃般清脆,望着他们欢快的身影,我的思绪飘回了童年的稻田,莫名怀念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怀念那些与父亲一同收割稻谷和玉米的金色时光。
           记忆中的故乡,四季总在忙碌中流转,而故乡的秋日更是天高地阔的农忙时节。秋收时的农村,则是一曲欢腾的田园诗。大人们弯腰割稻时,总不忘带上一只水桶,那时农药尚未广泛使用,稻田里藏着许多野生鱼儿。他们一边弯腰割稻,一边顺手捉鱼,常常傍晚收工回家时,就能收获三四斤鲜活的鱼儿。割下的稻谷,需在田里晾晒一周,人们才用扁担一担担挑回村里的打谷场。那时没有车辆,全靠肩挑背扛,几公里的田埂路上,挑担的身影络绎不绝,人们往往要忙上十天半月才能将一整季的辛劳收获归仓。
           最早村里没有打谷机,人们只能将稻穗狠狠摔在石板上反复拍打,靠人力让谷粒脱落。后来有了打谷机和拖拉机,效率大大提高,省时又省力。秋收时家家户户互相帮忙,中午累了,就围坐在打谷场边吃晌午边摆龙门阵,有些村民还把自己盐制的酸萝卜拌上佐料端去打谷场一起分享。那时的打谷机都是租用,若赶进度,很多时候深夜一两点还能听到打谷机工作的轰鸣声。那几天,是一年中最忙,却也最充满人情味的日子。
           滇东北的秋意总是来得急促,冬天也仿佛赶早班车似的紧随其后。抢收稻谷就是与天气赛跑,必须赶在雨雪前收完稻谷。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有时白天还晴空万里,夜里却忽降大雪。全家就得急忙起身,摸黑堆盖稻谷,等到天放晴后,再重新摊开晒干。为看守一年的收成,家家都在打谷场边搭起简易草棚,夜里派专人看守。听说能去守夜,被安排去打谷场的孩子们兴奋得像出笼的小鸟,常聚在一起嬉闹。曾有顽童偷学抽烟,不慎点燃草棚,次日草棚被烧的事成为全村头号新闻。从此,大人们再不敢让孩子夜里独自看守打谷场。
            我那时放学后,常去田里帮父亲背一趟稻谷。一捆稻谷连带稻草约有三四斤重,我最多能背五六捆,中途还得歇好几回。父亲总是心疼地让我回家煮饭,说他多挑几捆,我就可以少背一程。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早早懂事,明白大人的艰辛与不易。虽然物质贫瘠,我们却很快乐,衣食只求温饱,心无攀比,简单而知足。
            收玉米时,我们背着背篓到地里,掰下一个个玉米棒装进篓中,晚上做完作业,全家人围在院里坐着撕玉米壳。撕累了,我就躺倒睡在玉米壳堆上,望着天上的星星胡思乱想,常问大人:“天上的月亮里面有什么?”奶奶就会用悠缓的语调告诉我:“月亮里有个老爷爷,整天打着草鞋,打累了,老奶奶就给他煮稀饭吃。”每当月圆时,我就想起奶奶讲的月亮故事,我就仰头看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寻找里面是否真有老爷爷在打草鞋,有时看了还会对姐姐说:“我真的看到老爷爷在打草鞋了。”
            那时听不懂故事背后的意味,长大后我才明白,那或许是奶奶对“长相守”最朴素的向往。后来得知,奶奶的一生跌宕起伏,她原是家境优渥的闺秀,后来家道中落,从富家小姐到流落街头,最后与爷爷相识相依,她的一生幸福与坎坷交织。月亮里的故事虽不存在,却承载着奶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如今,故乡的那片稻田已不复存在,全部流转成了蔬菜基地承包出去。昔日的金黄稻浪、喧闹的打谷场、那些农忙的秋天,成了一代人心底永不褪色的记忆。收玉米的秋日,也渐渐遥远如星。那些忙碌而欢腾的秋收景象,再也无法重现。
            唯有奶奶那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依然珍藏在我记忆深处。它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更是一种相思,一段乡愁,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如一抹温柔的月光,照亮那些回不去的秋收时光。它提醒着我,有些消失,不是为了被遗忘,而是为了永远被怀念。
     
           本网通讯员:张学香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