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广角丨风电行业拐点将至
|
经历长时间深度调整后,风电行业正显现积极变化。在已披露三季报的风电设备企业中,大多数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零部件与整机龙头企业业绩普遍改善。随着政策精准发力、行业自律意识增强以及市场环境改善,风电行业能否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过去几年,风电行业深陷内卷泥潭,风机价格从每千瓦三四千元大幅下跌至一千元左右,一度低于绝大多数企业成本线,“卖一台亏一台”成为企业经营常态。随着利润和毛利率大幅下滑,风电设备企业不得不压缩研发和生产投入,不仅影响风电行业创新进程,也引发了一些产品质量问题。
今年以来,风电行业向好态势明显。上半年,各机型中标价格已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价,部分机型最低中标价大幅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认为,风电整机中标价普遍回升,意味着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产业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风电行业“反内卷”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众多新能源细分领域中,风电行业“反内卷”为何率先突围?
与光伏制造业不同,风电市场格局更为稳定,行业门槛更高,产能灵活性更强,这为行业“反内卷”提供了良好基础。去年以来,在国家“反内卷”相关政策引导下,风电行业针对“反内卷”做了大量工作。40余家开发企业与整机企业达成关键共识:优化招投标规则、提高技术标权重、杜绝最低价中标。整机企业积极调整策略,头部企业主动退出超低价项目竞标,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风电开发龙头企业改变招标规则,摒弃了最低价基准模式或是将价格评标权重下调。随着政策与行业自律共同发力,风机价格逐步回归理性。
与此同时,风电行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正在集聚。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正式宣布,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基于该目标,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风电企业代表联合发布《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这显著超出5年前《风能北京宣言1.0》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6000万千瓦的目标。
目标远大,挑战不小。当前,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新阶段,风电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深刻变革。在新市场环境下保持风电投资吸引力,企业需要强化新能力。
从规模比拼转为精细运营。新能源投资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产品开发思路的转变。相较过去几年企业一味追求大容量机组的路径,今年整机厂商更注重提升现有机组发电潜力和交易能力。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风电企业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以更灵活精准的发电策略、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破解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的双重挑战,实现价值升维。
从单兵突进转为集成发展。在左右侧,风电与氢氨醇、储能等技术协同,可有效提升风电稳定性,拓展应用场景,孕育新的商业模式。企业需加快风电与其他能源技术融合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在上下端,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集成化创新,可有效提升风机性能,实现更高发电效率和更低运营成本。
从单押国内转为全球竞合。与中国光伏企业独步全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中国风电企业海外市场占比普遍较低。国际市场不仅是中国风电技术和产品的重要增量市场,也是一个检验提升中国风电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中国整机厂在供应链完备性、成熟度以及服务响应能力方面都具备显著优势,要坚定“走出去”的信心,提升“走进去”的能力,赢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市场回暖为风电行业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未来,行业将更加聚焦质量效益提升,依托集成化创新与多能协同发展,持续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实现风电产业优势向可持续价值优势深度转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编辑:东北亚) |

陕煤地质集团天地地质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龙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