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资讯 > 能源观察 >

    电网设备如何走好现代管理变革之路

    2025-10-27 09:37 [能源观察]  来源于:中国能源网    作者:黄琳
    导读:从1900座到2600座,从4万公里到8万公里短短10年,浙江电网的变电站数量和输电线路呈现连年增长趋势,而运检人数却与10年前基本一致。 这一不对称等式背后,是国网浙江电力在设备现代化管理之路上的变革和探索。 传统电网设备管理模式遭遇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1900座到2600座,从4万公里到8万公里……短短10年,浙江电网的变电站数量和输电线路呈现连年增长趋势,而运检人数却与10年前基本一致。
    这一不对称等式背后,是国网浙江电力在设备现代化管理之路上的变革和探索。
    传统电网设备管理模式遭遇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量设备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世界各国设备管理理念逐步萌芽。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设备管理得到不断深化,呈现出多个阶段的演进特征:1950年以前的事后维修阶段,1970年以前的定期维修阶段和1970年以后的综合管理阶段,管理重点从单一关注维修设备到设备一生的管理和综合效益最优化。
    在数字化浪潮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动下,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正在不断遭遇新挑战。
    以浙江电网为例,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并网和分布式电源带来的电源结构性变化,特高压快速发展和配电网“有源化”延伸带来的电网结构性变化,电网“双高、双峰”特征日益凸显,给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带来新的考验。
    电网的高质量管理需要以高可靠性设备作为基础。当前,国网浙江电力系统设备新老并存,新设备尚处于不稳定期,老旧设备基数大、隐患多,许多设备处于典型故障“浴盆曲线”两端,设备运维保障压力持续加大。
    此外,“人少设备多”也是当前国网浙江电力面临的一个挑战。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管辖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24万公里,近10年增幅达87%;管辖变电站2661座,近10年增长33.4%;变电容量76.24万兆伏安,近10年增长131.3%。“电网及设备规模均保持快速增长,而一线运检人员数量近10年基本持平,人员承载量增长一倍左右。”国网浙江电力设备部副主任邹晖表示。
    浙江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外来电占全社会电力消费的1/3。特高压换流站是浙江电网外来电的核心枢纽。2025年迎峰度夏关键期,三大特高压直流工程同时满功率运行,合计输送功率约占全省用电负荷的21%,一旦关键设备故障导致功率损失,将直接威胁全省电力平衡,这对特高压设备管理精度、技术研究深度、应急响应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挑战不仅存在于浙江电网,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面临的共同难题,该如何破题?
    2021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现代设备管理体系构想,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建设现代设备管理体系的通知》,并在浙江召开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全力建设现代设备管理体系。
    现代设备管理体系的浙江实践
    2025年是国网浙江电力构建本质安全、智能高效的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关键之年。
    近5年来,国网浙江电力坚持先行先试,持续革新设备管理理念,稳步推进组织模式和业务模式优化,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建设应用一系列新设备、新技术,实现了设备管理的智慧化、精益化跨越,“浙江特色、国网领先、精益高效”的现代设备管理体系省域实践示范正在浙江逐步落地实践。
    国网浙江电力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人工巡视模式向“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的新一代输电设备运维模式转变,构建“主动感知、主动预警、主动处置”主动防御型输电智慧运检模式,实现输电设备的“可观、可测、可控”。
    近日,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运检人员操控无人机将X光检测机器人投放到1000千伏安塘Ⅱ线上,机器人通过自身电机驱动滚轮“行走”,到达耐张线夹附近,在地面人员的控制下进行X光检测,并基于AI图像识别完成智能缺陷分析。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已实现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可视化智能识别+分布式精确诊断”三个100%,110千伏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和重点区段可视化全覆盖。在全省构建地市级集中监控班,将最小工作单元由专业班组向巡检站延伸,打造“30分钟应急响应圈”。
    在变电领域,国网浙江电力积极优化变电运维中心组织架构,构建“运检监”一体化集控站,推动专业管理和技术管理体系下沉至集控站,让运维人员从信号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设备状态的主动监测者。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拥有运检双资质人员比例由2022年26.1%提升至71.2%,维护、检测、消缺类工作已全部由运维人员承担。运监双资质人员比例由2022年36.5%提升至81.6%。
    杭州城北集控站、绍兴渡东集控站是国网浙江电力率先建设完成的示范集控站。集控站落地建成后,设备管理精细度增加50%以上,变电设备缺陷数压降70%以上,实现重要缺陷动态清零。
    此外,数据显示,浙江共有特高压换流站3座、特高压变电站3座、超高压变电站53座,共同构成了浙江省以“两交三直”特高压为骨干、500千伏“东西互供、南北贯通”、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
    国网浙江电力打造纵深推进特高压设备主人制建设。在这一模式下,特高压站的每台设备都有明确的“主人”,他们如同设备的“全科医生”,全面负责设备的日常巡检、维护、缺陷消除和隐患排查等工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国网浙江电力还构建“站长—设备管理工程师—设备主人团队”换流站技术管理体系,做强站级“大脑”,提高指挥决策和应急响应效率。今年以来累计处置各类设备异常178项,实现了直流“零闭锁”、调相机“零跳机”、主设备“零故障”跳闸,灵绍特高压利用率常年保持全国领先。
    现代设备管理体系的“未来式”
    根据规划,国网浙江电力到2026年实现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全域覆盖,这意味着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将从“建成”走向“更好”。如何让这个体系持续焕发活力?需要一些新的思考。
    当电网设备规模和设备管理承载能力矛盾不断凸显,原有的生产业务模式与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愈发不适配。国网浙江电力以深度优化生产组织模式为抓手,严格规范核心业务管理,推动技术管理向班组延伸,提高设备管理质效。
    在持续总结超特高压属地化成效的基础上,国网浙江电力实施“运维先下放、检修后下放”两步走,推动县域输变电设备属地化,逐步实现县域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设备全部属地运检。分层分级推进全省深化设备主人制建设工作,打造“运检监”一体集控站,作为设备主人制落地执行最优单元。
    设备全过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当前在前端制造和投运后期皆缺乏监督。国网浙江电力探索打造新型技术监督体系,通过全过程监督、全过程管控、全专业协同、全要素保障,把好设备“入口关”,保障设备本质安全。
    在国网浙江电科院,国网浙江电力设立技术监督秘书处、成立技术监督部,各专业均落实监督负责人。在11家地市公司,实体化建设技术监督中心,推进技术监督责任基层落地。同时安排专业人员从设备可研、制造、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开展技术监督。
    设备高标准发展需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本,国网浙江电力加强核心队伍建设,打造“能干会管”的设备管理队伍。一方面积极开辟员工多元化学习成长通道,围绕设备全过程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设计、懂设备、懂施工、懂运检、懂创新”的“五懂”人才。
    另一方面,国网浙江电力构建体系化、标准化、实战化的培训模式,通过集中自培、驻厂专培、跟班实习等形式,从能力上解决“不会干”的问题。探索优化考核激励模式,按季度或月度兑现评价结果,从思想上解决“不肯干”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国网浙江电力将持续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电网设备更精准可靠。试点开展智能仓建设,通过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库存自动盘点,24小时库存无人化出入仓。一旦遭遇抗台抢险等应急作业,可快速精准匹配抢修所需资源包。
    国网浙江电力还探索打造基于智慧电缆隧道的智能巡检示范区。以杭州、宁波和温州作为试点,开展四足机器人自主隧道巡检建设,部署可视化检测工作,运用AI视频分析技术,实现电缆隧道智能监控、异常精准识别,进一步提高电缆隧道运维效率。
    数智时代之下,没有永远的传统行业,只有永远的创新者。
    电网设备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管理理念与体系的重塑,其深远意义,终将体现在每一度电的光明与温暖之中。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