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星:月照归途,心安吾乡
又是一年中秋夜。我独自站在公司的操场上,陕北高原的风已携着明显的凉意,吹在脸上,是不同于家乡蓝田的干爽与凛冽。这里的夜空显得分外高旷,那轮即将圆满的月亮,清冽、明亮,宛如一枚巨大的印章,钤在黄土高原深沉的夜幕上。不知不觉,这已是我在陕北度过的第十个中秋了。
公司食堂今天特意加了餐,每人还发了一盒本地的月饼。拆开油纸,是典型的陕北做法,个头实在,内馅是饱满的红枣与杂粮,一口下去,是种粗犷而扎实的甜。同事们围坐一桌,笑语喧哗,节日的热闹驱散了寒意。可我的舌尖,却不由自主地寻觅着另一种记忆中的味道,那是家乡蓝田水晶饼的滋味。酥脆的皮子,晶莹的冰糖、青红丝与核桃仁交织的馅料,甜得细腻,甜得婉约,那才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中秋之味。
晚上八点,是与家中约定视频的时刻。这已成为我中秋之夜雷打不动的仪式。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陕北的苍茫与蓝田的温润,霎时被一线电波连通。
“星!”母亲的脸庞几乎占满了整个屏幕,声音里带着急切与难掩的喜悦,“吃月饼了没?妈给你留了你最爱吃的水晶饼,就等你回来!”父亲依旧不善言辞,在镜头一角憨厚地笑着,插进一句关心:“陕北冷了吧?记得多穿点。”接着是妹妹挤进画面,雀跃地让我看满桌的菜肴。
透过镜头,我仿佛能闻到灞河鱼的鲜香,能尝到院子里刚摘下的青菜的清甜。他们特意将镜头转向院里那棵老桂花树,又对准天上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你看,咱蓝田的月亮,是不是比你们那黄土坡上的亮?”妹妹调皮地打趣道。
我也笑着将手机镜头对准窗外,让陕北这轮清辉遍洒、轮廓分明的山峁映入家人的眼帘。“妈,您看,我这儿也有。天上一个,手机里一个,我这可是双份的月亮!”
我们都笑了。那一刻,七百多公里的距离被压缩成一方小小的屏幕,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有了安放之处。这或许就是现代人的“千里共婵娟”吧,科技让团圆有了新的形式,但内核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未改变。
视频挂断,周遭重归寂静。童年时在蓝田玉山脚下小院里度过的中秋情景,此刻无比清晰地浮现眼前:父亲摇着蒲扇,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母亲在厨房忙碌,月饼的甜香弥漫整个屋子;我与小伙伴提着简陋的纸灯笼,在巷弄里追逐嬉戏,那点点摇曳的灯火,便是我们童年最璀璨的星河。
那些记忆,是我行走世间最温暖的行囊。而如今,在陕北高原上,我的生命也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刻的联结。我亲眼见证着一条条隧道贯通山岭,一座座塔架拔地而起,用自己的汗水,参与着这片革命老区的日新月异。这份沉甸甸的参与感与责任感,让“陕北”二字于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古人常叹“月是故乡明”。年少时深以为然,如今却有了不同的感悟。月亮依旧是那轮月亮,无论清辉洒向蓝田的稻田,还是陕北的峁梁,其光华一般无二。变化的,是望月之人的心境。此心安处,便是吾乡。陕北,给与了我安身立命的事业和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而蓝田,永远是我灵魂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归途。
夜更深了,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这片广袤而沉默的高原上。我知道,在同一片月光下,我的家人已安然入睡,而我守护的这片土地,也正沉浸在节日的祥和与宁静之中。如此,便足够了。愿这轮明月,永照万家团圆,永佑家国平安。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