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合上书页时,福贵牵着老牛在田埂上蹒跚的身影仍在眼前晃动。余华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碾碎在时代的车轮下,却又在废墟之上,让“活着”二字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力量。
福贵的人生是一场不断失去的旅程。从纨绔子弟到贫农,从拥有五口之家到孑然一身,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抽干鲜血,女儿凤霞在难产中离世,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竟因吃豆子撑死。每一次死亡都像一把重锤,砸在福贵的生命里,也砸在读者的心上。可他从未倒下,就像田埂上的野草,被暴雨冲刷,被烈日炙烤,却总能在春风里重新挺直腰杆。
书中最动人的,是福贵面对苦难时的平静。当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他买了一头同样年迈的老牛作伴,给它取名“福贵”。他们一起耕地,一起晒太阳,福贵对着老牛念叨着逝去亲人的名字,仿佛那些生命从未走远。这种平静不是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对抗苦难的最好方式。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的一生印证了这句话。他失去了财富、地位、亲人,却守住了 “活着” 这个最简单也最艰难的信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人如蝼蚁般被命运裹挟,福贵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生命最原始的韧性。
再读《活着》,忽然读懂了福贵的笑。那笑容里有对过往的释然,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经历失去,但只要还能呼吸,还能感受阳光,就是生命给予的最好馈赠。就像福贵和他的老牛,在夕阳下缓缓走着,身后是苦难的阴影,身前是活着的光亮。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