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积极打造国家级绿氢示范标杆城市
|
氢能浪潮,奔涌向前。10月30日,2025黄石(大冶)氢能高质量发展推介会在大冶举行,现场大冶湖未来产业(氢能)联合实验室揭牌,并发布大冶氢能产业政策,集中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额达10.5亿元,为大冶氢能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周拥军,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林磊,大冶市委书记孙辄出席活动并致辞,大冶市委副书记、大冶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罡主持推介会。
会上,近百名氢能领域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及高校学者齐聚,共话氢能产业发展蓝图。当天,该市发布16条措施,加快推动当地氢能产业有序发展,系列措施涉及该市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如年产绿氢超500吨以及专门从事高压液(固)态氢存储等制氢、储氢环节企业,分别可获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用电补贴和新购置设备投资补贴。加氢站一年最多补300万元。而矿山企业、货运、客运等领域企业、单位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每年每车最高补贴10万元。该市还成立2亿元规模的氢能产业基金,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当前,该市正全力推进湖北唯一、全国矿山领域唯一的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38亿元,涵盖绿电绿氢工厂、综合能源站、氢能智慧运管平台、氢能矿山机械应用、氢能创新科技园等7大子项目。作为全省首座制氢工厂,姜桥制氢工厂采用“碱性+PEM电解槽”工艺,制氢纯度达99.999%,配套的30兆瓦光伏电站年产绿电3000万千瓦,真正实现绿氢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为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该市联合中科院杨春和院士团队,开展亚洲首个岩穴储氢中试项目。全省首条氢能公交线已投入运营。大冶湖高新区成功获批为首批省级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据了解,大冶市工业门类齐全,涵盖41个大类中的32个,“3+2+X”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氢能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千年矿冶留下的大量尾矿库、边坡地可建设光伏电站,为制氢提供廉价的绿电;庞大的废弃矿洞,可打造为岩洞储氢库,大幅降低储氢成本;现有的矿区生产资源和运输需求,为大冶市氢能重卡、氢能矿山机械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钢铁产业减排降碳要求,为大规模用氢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大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氢化长江”大有可为。大冶东综合能源站作为湖北省首个“近零碳”综合供能基地,可为入驻的氢能企业提供独一无二的广泛应用场景和巨大的承载空间。
作为湖北武汉都市圈氢能试点,该市大力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下一步,大冶市将精准布局全产业链:上游招引绿电制氢及关键材料装备制造;中游攻坚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及地下分布式储氢技术,加快发展关键配套;下游引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企业,拓展储能与交通应用场景。将大冶打造成为氢能产业发展集聚地、氢能应用场景示范地、氢能科创成果转化地。
“氢”装上阵,“焕”新出发。大冶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推动“矿冶之都”向“清洁能源之都”迈进,积极打造国家级绿氢示范标杆城市。
推介会前,参会嘉宾探访了姜桥制氢工厂、岩穴储氢中试基地等项目,参加了氢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桌对话、成果展示等环节。
纪春明、李祥坤、乐晗等大冶市领导参加活动。
(编辑:韩语) |

国网江苏电力:深化行
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