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新能源 > 风能 >

    风电虚热 国企百亿投资作亏本生意

    2017-06-01 17:10 [风能]  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导读:急于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终于赶在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前夕,迈出了突破性的第一步。 2005年12月19日,中电投宣布投资15亿元,向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订购30万千瓦风电机组,用于装备其在江苏大丰和甘肃安西的两
    急于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终于赶在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前夕,迈出了突破性的第一步。
     
    2005年12月19日,中电投宣布投资15亿元,向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订购30万千瓦风电机组,用于装备其在江苏大丰和甘肃安西的两个风电项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笔国产风电设备采购合同,也是中电投首次涉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至此,中国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全部启动了各自的风电项目,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实力的参赛者。这些一直在传统的火电、水电领域激烈争锋的电力巨头,如今不约而同地把战火集中到新能源,尤其是风力发电领域。
     
    越来越多的民企和外资也开始投身风电,但它们只是小规模的试探,边投资边观望。这与国企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显然风格迥异。
     
    “尽管看起来十分红火,但风电的钱并不好赚。”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至少在最近几年,“中电投”们大规模的风电投资不仅难以产生预期的利润,而且有可能给它们带来亏损和麻烦。
     
    赔本的生意?
     
    通过参与风电特许权招标并成功胜出,中电投获得了进入风电市场的机会。相对于更为普遍的由企业自主选择风电场进行开发的传统投资模式,这种方式更为便捷和有保障,尽管项目亏损的可能性很大。
     
    从200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推出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按照一份内部文件的说法,“旨在通过风电开发权招标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风电上网电价,并推进风电设备国产化。”
     
    到目前为止,国家共进行了3批9个风电项目共计13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特许权招标(见表)。中电投此次开发的江苏大丰20万千瓦和甘肃安西10万千瓦两个风电项目,属于2005年进行的第三批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本报从中电投获悉,在这两个项目中,中电投的中标电价分别是0.4877元/千瓦时和0.4616元/千瓦时。
     
    所谓中标电价,是指风电场投产发电后,开发商将风电出售给电网企业的上网电价。按照协议,政府将收购特许权招标项目利用风资源发出的所有电能,由所在地电网企业与开发商签署期限不短于项目经营期(通常为25年)的购电合同,电价由投标报价确定。
     
    按照特许权招标的惯例,上网电价是最核心的竞争要素,报价最低的企业通常会获胜,此次中电投也未能例外。
     
    在资深风电专家、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看来,较当前风电开发的实际成本而言,包括中电投在内,中标的上网电价明显偏低,企业难有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每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的成本约为8000-10000元,比火电机组高1-2倍,折合每千瓦时风电的成本约0.4-0.5元。在已经进行的三批风电特许权招标中,中标电价为0.42-0.52元/千瓦时,这与风电成本不相上下。如果加上设备故障、风力不足等风险因素导致的费用增加,实际成本很可能将超过上网电价,整个项目陷入亏损,成为赔本的生意。
     
    接受本报采访时,中电投没有透露是否对江苏大丰和甘肃安西项目的盈利前景有把握。不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晓鲁对降低成本格外强调。她表示,这两个项目全部采用了国产机组,国产化率达到95%,部分原因就是降低设备造价。
     
    “公司还将与部件分包商协商,协助金风公司降低部件的采购价格。同时,我们将采用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降低风电的造价和管理成本,提高获利能力。”张晓鲁说。
     
    “事实上,对中电投等国有企业而言,风电项目短期内能否盈利并不重要,”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这些企业最看重的是从战略上进入到新能源领域,并占有一定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谁先获得谁就拥有了主动权。
     
    特许权争议
     
    2004年国家第二批风电特许权招标结果公布后,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向中标的一家国有能源公司高层道贺时,却听到了令人诧异的回应。该高层说:“有什么可祝贺的,上网电价过低,这个项目很难盈利,我发愁得都快跳楼了。”
     
    另外两个事实是,2003年实施风电特许权招标以来,除第一批中的江苏如东项目由民营企业华睿集团获得外,其余都是国有电力公司中标,中标电价都是最低电价。在尚未揭晓的青岛即墨风电项目招标中,很多企业感到无利可图,纷纷退出竞争,最后只剩下一家国有电力公司坚持到最后。
     
    “特许权招标对于降低电价、发展国产风电设备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扭曲,最明显的就是以最低电价来选择中标企业。”施鹏飞告诉本报,中标企业为降低成本,必然向设备制造商压价。在成本难以大幅下调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必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来压缩成本,使风电项目的风险增大,甚至难以正常运行,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中电投在为江苏大丰和甘肃安西两个风电项目选择设备制造商时,就曾要求金风公司大幅降低报价,并提供为期20年的产品保修服务,这在整个风电制造行业都没有先例。
     
    中标电价偏低,也使风电投资企业在项目融资时遭遇难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一份特许权招标工作总结中披露,华睿集团中标的江苏如东一期项目因电价偏低(0.4365元/千瓦时),银行认为风险大,贷款目前尚未完全落实。
     
    另据本报了解,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中,决策层的最新意见是以特许权招标项目的中标电价为基准核定上网电价,而非之前确定的以火电上网电价为基准。如果这一意见获得通过,风电行业的上网电价比目前水平将明显下降。
     
    “这样做会把刚刚兴起的风电产业一下子掐死了。”施鹏飞说。他认为,应把上网电价提高到0.6元/千瓦时左右的水平,这一价格基本能保证风电项目10%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略高于火电的投资回报,可鼓励企业投资风电。
     
    风电虚火
     
    除了参与特许权竞标,更多的企业通过自主选择风电项目的方式进入风电领域。“现在国内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基本都被抢占了,还有很多企业争相进入风电市场。”一位国有电力公司不愿具名的高层告诉本报。
     
    在2005年,风电开发的热潮开始兴起,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50万千瓦,未来5年内规划建设的风电超过500万千瓦,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
     
    在这些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中,国有发电公司占据了70%以上的比重。中电投副总经理张晓鲁透露,该公司仅2006年就将开工建设5个风电项目,装机约40万千瓦。神华集团旗下的国华能源投资公司也计划2010年风电装机100万千瓦。
     
    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优质风能资源。以国华能源投资公司为例,该公司已先后与河北尚义县、山东烟台市、河北黄骅市签订了合作开发风电场的协议,初步控制了将近850万千瓦规模的风资源。
     
    “中国风电的发展形势很好,但同时也出现了偏热、偏快的趋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2005年12月19日对本报坦陈,他也担心行业过热,企业盲目投资,尤其是在风电设备制造行业。
     
    风电投资领域高涨的热情,目前已经传递到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一方面,国外知名的风机制造企业,如丹麦Vestas公司、美国GE能源集团、西班牙Gamesa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组装厂或研发中心,争抢中国市场;另一方面,20多家国有制造企业,如上海电气、大连重工、中航二集团、航天科技集团、湘电股份、特变电工等纷纷投身风机制造业,不惜花费重金向国内企业购买许可证,并在引进技术时相互抬价,使得本身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许可证价格翻了数倍。
     
    据了解,德国一家风机制造企业每周都会接到一两家中国公司购买许可证的申请。按照目前被人为拉高的行情,国内企业引进该公司的技术生产100台风机,需要向外方交纳1亿元的使用费,这使风机造价激增30%以上。
     
    “即便高价购买了许可证,国内企业买到的也只是一张组装图,拿不到核心技术。”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称,这种不计成本地一哄而上应引起整个行业的警惕。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