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环境 > 环保要闻 >

    新华社:沙源变清波 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2025-08-14 10:39 [环保要闻]  来源于: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导读: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
      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悬河’入城了,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霞说。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流经科尔沁沙地,蜿蜒注入辽河。曾几何时,受过度农业种植和过度放牧影响,河流两岸农田、草场退化,汛期河水频繁肆虐。
      “柳河多年平均含沙量32.7千克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996万吨,有着‘小黄河’之称。”彰武水文站站长李东奎介绍,以往每逢汛期,河水裹挟着泥沙咆哮而下,导致河床不断淤高,已形成水面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不稳定的沙性土壤河床容易发生溃岸现象。而枯水期的柳河则是河床裸露,沙浪滚滚。
      2025年5月29日,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樟子松嫁接红松穗条示范项目现场检查嫁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何重塑母亲河成为摆在彰武面前的难题。2020年,阜新市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
      彰武在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发挥水田湿地效应,并通过实施引水入田工程,保障水田的用水需求。
      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冷蒙古族镇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如今,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今春,这片土壤积累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吴百灵说:“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每亩种植效益比过去增加了千元左右。”通过两期工程,大冷镇先后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1.14万亩和0.64万亩。2024年,当地农田的最高亩产达到近1400斤。
      如今,柳河沿河两岸,草木葱茏,在此扎根的多种植被正编织起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河道的自净与涵养能力。左岸滩区打造的三块湿地还不断吸引多种候鸟频繁光顾。亲水栈道、市民广场、足球场等设施点缀其间,一条占地97公顷的滨水景观带逐渐成形。
      2025年5月29日,农户在彰武县兴隆山镇麦豆轮作种植地块进行田间维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以前河边光秃秃的,风沙又大,大家都不愿意来。”当地居民张先生家就住在柳河附近,“现在这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我也经常来这散步。”
      在防洪工程上,通过新建护岸102.3公里、新建右岸堤防2.76公里、河道整理67.35公里,柳河彰武县城段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村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柳河沿岸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柳河湿地生态资源,当地已形成“观柳河鸿雁、品沙泉鱼宴”特色文旅品牌,以优良生态不断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说,下一步彰武还将持续推动柳河系统治理,将防洪工程、防风治沙、景观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多重目标统筹推进,将更多“黄沙地”改造成“青草地”,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