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筑牢油井边的红色战斗堡垒
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第三党支部的13名党员,常年活跃在140余口油水井上。19年累计采油30万吨的背后,藏着一本写满“合、育、暖”的党建工作“三字经”。这个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等10余项荣誉的党支部,正用务实的行动诠释着: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合”字诀
从“三难”到“三强”的嬗变
“现在的活动既丰富又有意义,大家都抢着参加!”7月20日,党员张文清眼里带光。
面对采油一线组织生活“人难齐、课难讲、效果难把握”的“三难”痛点,支部把“阵地”搬到前线——抽油机的转动声时常与支部活动的讨论声交织成歌,党员大会在井站开,支委会在管线旁议,“三会一课”办到生产一线。
流动小课堂、全员讲党课、井站义务劳动……依托“党建+”、主题党日等载体,党史故事讲得鲜活,红色影片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党支部书记郭旭颖的党课更有“独家秘方”:用事实对比讲清发展变化,拿制度文件对照日常管理,把知识理论转化成“用得上”的工作方法。
“党支部就是战斗堡垒,书记和副书记是主心骨,跟着他俩干,心里踏实!”党员老王边擦拭工具边感慨地说。
郭旭颖是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带着“铁娘子”的拼劲儿;党支部副书记荣猛是油田“老黄牛”,有着“万事细为先”的韧劲。两人的配合堪称“黄金搭档”——书记帮副书记捋清井上重点工序、降产井治理思路,副书记巡井时帮书记摸透员工情绪、家庭困难,大事小情提前通气,联手解决。
在头雁带动下,党支部其他4名委员分工不分家:暴雪中带头清路保产,疫情下驻站值守,洪灾后全力复产。
“育”字诀
从“外行人”到“多面手”的蝶变
“我们党支部能把人‘炼’成‘金刚钻’!”7月30日,现场课堂上,技术员小王自豪地说。
油田公司技术专家曹建新的“现场课堂”最受欢迎——将阀门维修课直接安排在井口边,把理论知识点提问穿插在巡井路上,手把手教出10多名“技术骨干”。
为了不耽误生产,党支部委员轮流顶岗支持员工参加技能竞赛,有人牺牲周末来替班,有人熬夜帮着梳理实操流程。取得的成绩也是格外亮眼:多人斩获厂技术比赛金牌,1人晋升高级技师,2人竞聘成为技术员,17人持“一岗多证”(其中,3人5证、4人4证),员工技能水平整体有了跨越式提升。
党支部把“公平秤”亮在明处:党员“三亮三比”、“五大员”挂牌上岗、季度评“岗位之星”,生产骨干拿奖励、评先进“优先上榜”。“大家憋着劲往前冲,谁也不想落后!”员工小赫的话里,透露着“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暖”字诀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转变
边远井站的三轮车配齐了,冬季巡井的自热贴送到手上了……党支部建起主题教育即时通群,可第一个任务不是学文件,而是“收诉求”,员工的小事成了党支部委员的“急事”。
新型采油作业区改革时,部分员工有抵触情绪。党支部委员组成“宣讲小分队”,白天蹲井站拉家常,晚上开支委会想办法:政策怎么落地?岗位怎么优化?党支部委员把“大道理”转化成“家常话”来讲,硬是用一周时间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率先完成改革。“听他们一分析,就明白改革是为咱谋长远。”对改革心存疑虑的员工老徐如今成了改革的积极支持者。
“支委进家庭”是支部的“保留项目”:每名支委承包一个“特情家庭”,每周入户擦桌子、唠家常,帮着解决孩子入学、老人就医等“揪心事”。他们还引入工会EAP帮扶,将“思想疙瘩”和“生活难题”一起解决。有的员工因家庭变故而消沉,郭旭颖连续半个月帮助他整理资料、收拾厨房,并陪他聊天打开心结,成功地将“低落情绪”变成了“工作干劲”。
节日慰问、夏日送清凉、定期办健康讲座……这些活动让井站变成温暖的家。
党旗所指即是努力方向。第三党支部用“合”字诀炼出凝聚力,凭“育”字诀打造战斗力,靠“暖”字诀提升向心力,成为“关键时刻靠得住、困难面前顶得上、员工群众信得过”的战斗堡垒。
党支部书记郭旭颖说:“我们的‘三字经’关键讲一个‘实’字——‘合’是班子带头蹲井口、解难题,让大伙看见‘跟咱一起干’的真心;‘育’是把课堂搬到井场上,党员带头比技能,让大伙知道‘肯干就能成才’;‘暖’是把员工的事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让大伙觉得‘支部就是党员群众身边的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亮身份、拼产量、暖人心,让我们的战斗堡垒既是生产上的‘顶梁柱’,也是大伙的‘暖窝子’!”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