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护航,动态达标更高效——朝源煤矿以科技赋能安全管理纪实
在中煤三建朝源煤矿的智能化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井下综采面的各项数据:支架压力、采煤机位置、设备运行状态……一切尽在掌握。与此同时,安全副总工程师杜长华正带领检查组在井下进行动态质量检查。他们手持智能终端,现场采集的数据与标准参数自动比对,结果实时上传。
“设备运行数据在云端,检查标准在掌心,现场核查更精准,管理决策更有据。”10月14日上午,杜长华在智能调度中收,这样描述检查的变化,“智能化让‘动态达标’有了数字化的‘眼睛’和‘大脑’,我们的管理更轻松。”
智能采掘:为“动态达标”构筑坚实数据基底
在采煤环节,智能化建设为动态达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稳定环境和数据支撑。
综采工作面已全面实现“远程一键启停、跟机自动拉架”。这套系统不仅将工人从高强度、高风险的传统操作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无数传感器,将设备工况、运行轨迹、支护质量等海量数据实时采集并标准化。
“过去检查顶板支护质量,需要大量人工测量记录,现在系统自动监测支架初撑力、平衡千斤扣状态,数据异常自动预警。”采煤技术员乔攀升介绍,“这相当于为动态达标装上了‘全天候监测仪’,检查人员可以基于这些精准、连续的数据,更快地定位问题,评估整体安全状态,工作针对性更强,效率也更高。”
在掘进工作面,智能化管理同样让标准执行更严、流程衔接更顺。通过地质模型导航与数据化验收标准,掘进机的截割路径可以更精确地符合设计要求,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质量的标准化。同时,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能够预测性提示维修需求,大幅减少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
“我们设置专业长钻孔探测法,本身就是一种流程优化。现在结合设备智能管理,我们能更精准地规划各队伍的工作窗口,”综掘二队队长孔祥灿表示,“系统会提醒我们‘设备需要保养了’或者‘下一环节准备工作可以启动了’,这让整个掘进过程像流水线一样顺畅,动态检查只需聚焦几个关键控制点,管理变得轻松而高效。”
智能机电:从“被动检修”到“主动健康管理”
机电管理的规范化,因智能化而实现了质的飞跃。
重要设备上安装了在线监测传感器,振动、温度等关键参数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
“现在我们推行的是‘预测性维护’,”机电矿长齐蒙说,“系统会根据数据趋势判断设备健康状态,提前发出维护预警。我们不再是等设备坏了再去修,而是在它‘亚健康’时就主动干预。检查人员也不再是简单地‘看、听、摸’,而是依据系统提供的‘体检报告’进行精准复核。机械事故率显著下降,我们管理者的心也踏实多了。”
智能监测:全天候感知,防患于未然
在瓦斯监测方面,智能化系统同样展现出强大效能。瓦检员刘军的工作变化就是生动例证。过去他每天要背着几斤重的检测设备,在巷道里来回奔波,被工友们戏称为“行走检测仪”。如今,AI系统就像给他装了个“电子鼻子”,连0.1%的瓦斯变化都能精准识别。
“上周三中班,系统突然报警说回风巷瓦斯有异常。”薜靓边说边掏出手机比划,“我赶过去一看,浓度确实在缓慢上升。及时处理避免了一次超限事故,队里给我记了一功,其实这功劳得算给智能监测系统。”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朝源煤矿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务实理念——让技术围着工人转。技术员宁浩至今记得研发智能预警系统时的情景:“我们研发组跟着采煤队上了整整半个月的班,就为了搞明白张师傅是怎么凭声音判断设备状态的。”这些经验最后都变成了算法,现在系统不仅能“听”出设备异常,还能像老矿工一样“闻”出瓦斯浓度。
数据驱动的管理新常态
“动态达标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一套科学、可持续的体系来支撑。智能化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这套体系的核心。”该矿生产矿长李永强总结道,“它让安全标准可量化、生产过程可追溯、风险隐患可预警。这让我们的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从依赖个人经验转向依靠数据驱动,工作自然更精准、更轻松。”
“咱们这是把老师傅的经验装进了电脑,让他们退休了也能继续发光发热。”矿长刘伟洋这句玩笑话背后,是朝源煤矿对智能化建设的深刻理解——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手段。
朝源煤矿的实践清晰地表明,将动态达标管理融入生产各流程,不仅筑牢了安全防线,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深刻地改变了管理的内涵——管理者从繁琐的现场检查和被动响应中解放出来,得以更多地专注于流程优化、战略规划和更高层次的风险管控,真正实现了向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现代化矿井管理模式迈进。
本网通讯员:李继峰 胡伟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