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矿:开出“大”药方 根治安全“顽疾”
“以前总觉得安全检查是‘走过场’,整改也是‘头痛医头’,现在咱们矿这套‘组合拳’下来,从设备到人员意识都透着‘扎实’,下井心里都踏实多了!”近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矿综采一队职工王师傅在井下作业间隙,对着身边新更换的智能监测装置感慨道。这是该矿今年以来以“大药方”根治安全“顽疾”的生动缩影——不再盯着单一隐患“打补丁”,而是从体系、技术、人员三维发力,给安全生产来次“全身体检+系统治疗”。
病灶深查:从“查表面”到“挖根源”
“过去查安全,多是看设备有没有异响、规程有没有上墙,可有些隐患藏在流程里、埋在习惯中。”该矿安全矿长坦言,今年初的一次复盘会上,他们梳理近三年安全问题发现:重复出现的“老毛病”占比超六成,掘进面的支护强度不足,整改后没多久又因工人图省事“简化步骤”再次出现。为此,该矿成立了由安检、技术、生产多部门组成的“病因研判组”,改“定期检查”为“动态溯源”。每次排查不仅记录隐患本身,更要追问“为什么出现”“之前怎么改的”“为何没杜绝”。今年3月,针对井下运输系统偶发的“掉道”问题,研判组跟踪了3个班次,发现不是设备故障,而是夜班职工换班时交接不清,导致装载量超标——顺着这个“线头”,他们不仅完善了交接台账,更制定了“装载量智能预警”制度,从流程上堵死了漏洞。截至目前,该矿已梳理出“操作不规范”“责任传导弱”等6类深层病因,对应形成23项溯源清单。
药方升级:技术“硬支撑”+制度“软约束”
“这台‘红外热成像仪’比人眼尖多了!电缆接头温度刚超阈值,控制台就报警,以前靠手摸、凭经验,哪有这么准?”在该矿机电部监控室,技术员小张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介绍。为了让安全防控“耳聪目明”,该矿给井下关键区域装上了智能监测系统:掘进面有“自动喷雾降尘+瓦斯浓度联动装置”,采煤机配备“人员靠近预警”,连安全帽都嵌入了定位芯片,一旦进入危险区域,终端立即发出提示。技术“硬家伙”到位,制度“软约束”也跟着升级。他们把“安全积分”和职工薪酬、评先评优深度绑定:不仅遵章守纪能积分,主动发现隐患、提出改进建议更能“加分”。掘进三队职工小赵上个月发现某段巷道顶板有细微裂隙,上报后及时支护避免了风险,不仅拿到了奖金,积分还让他优先获得了培训名额。“现在大家不是‘要我安全’,是‘我要安全’,下井时都带着‘放大镜’找问题。”小赵笑着说。
疗效落地:从“要整改”到“会预防”
“以前整改隐患,是‘安全员说改啥就改啥’,现在我们队里自己会开‘分析会’,提前想可能出啥问题。”综采二队队长王禹博的话,藏着该矿安全治理的深层变化。如今,各生产班组每周都要开“安全预想会”,结合作业环境、设备状态提前列“风险清单”,遇断层时先研判支护方案,下雨前先检查井下排水系统,把“事后整改”推到“事前预防”。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今年三季度,该矿井下隐患排查数量同比下降42%,重复隐患发生率从35%降到8%,实现了“零事故、零伤亡”。在近日召开的安全会上,燕子山矿这套“查根源、强技术、重预防”的“大药方”被列为典型经验推广——正如解矿长在会上所说:“安全不是‘一阵风’,得靠体系化‘治未病’,这药方虽‘大’,但治的是根本。”
如今走在燕子山矿,从井口的“安全宣誓墙”到井下的智能监测网,从职工口袋里的“安全手册”到班组的“风险预想表”,处处能感受到安全治理的“系统性变革”。这剂“大药方”,正在让安全生产从“被动防控”转向“主动保障”,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本网通讯员:吕 存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