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之光照亮煤层
8 月 14 日,陕西涌鑫矿业沙梁煤矿组织业内专家对陕煤地质物测公司承担的沙梁煤矿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报告进行评审。最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资料采集方法正确,资料解释依据充分,地质成果可靠,同意通过评审。这一结果的背后,是项目组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攻坚克难、技术创新的艰辛历程。
地质环境复杂,勘探之路布满荆棘
沙梁煤矿位于府谷县庙沟门镇的庙哈孤矿区西北部。这里地形崎岖,沟壑密布,最大高差达130米,村庄、房屋、高压线等障碍物随处可见,给勘探施工带来极大不便。地表岩层更是“五花八门”,中西部和东南部裸露着坚硬基岩,中东部大片区域覆盖红土层,中南部山梁则被黄土覆盖,岩层变化极快,让勘探炮孔极佳激发层位的精准把控变得十分困难。更具挑战的是,主采煤层埋深在 80 米到300米之间,地震波信号难以捕捉;且煤矿靠近晋西挠褶带,已发现百余条断层,其中十多条就分布在勘探区内,地下构造错综复杂。
技术创新破局,精准布置攻克施工难题
面对这样的“硬骨头”,项目组没有退缩,而是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为提高地震勘探控制精度,项目组精心设计了 CDP 网格5m×5m,32L×8S×64T×8R×64 次线束状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埋深 320 米范围内实现了全方位观测,让激发点和接收点布局更合理。针对地表岩层多变导致的能量激发不稳定问题,团队在典型区域开展对比试验,通过科学分析找到最佳施工参数;同时使用机械钻成孔确保每个炮孔深度达标,让地震波能量更强、频率更高,大幅提升了勘探数据的分辨率。
障碍物遮挡是获取完整地下信号的“拦路虎”。团队通过电脑模拟推演,采用“恢复性放炮”方法,对障碍物附近的炮点位置进行灵活调整。现场监测显示,所有障碍物下方的煤层信号都完整记录,证明这一变通方案切实有效。凭借精准技术和团队协作,仅用 11 天就完成近5200个观测点的数据采集,超额完成野外采集任务,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精细处理解释,提升资料精度
复杂地质条件对数据处理提出高要求。团队运用高精度静校正、高保真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精细速度分析、OVT域叠前时间偏移等先进技术,对海量勘探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针对影响煤矿开采的断层构造,团队提取十多种地震属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属性融合技术让小构造更清晰可见,显著提高了地下结构的识别精度。
经过两个月精细处理、分析、解释,团队完成了高质量勘探报告,取得丰富可靠的地质成果。他们在沟壑纵横间用科技之笔,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为沙梁煤矿描绘出了最精确的“地下星图”,为煤矿安全生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屏障。
本网通讯员:李 亮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