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着眼 大处布局
七月的陇东高原,骄阳似火。走进甘肃省华亭煤业公司陈家沟煤矿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井下繁忙有序的生产图景。这座有着30余年开采历史的老矿井,2025年正以一系列战略性布局和战术性技术革新为引擎,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描绘出新时代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新蓝图。
战略重构:采掘布局优化破发展困局
“矿井采掘接续平衡与生产系统复杂是制约矿井发展的两大瓶颈,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思维破解矿井发展难题,更要有长远眼光谋划高质量发展。”矿长武彦平指着墙上最新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介绍。这张看似普通的图纸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新采区调整方案和生产布局,记录着这个老矿井“破茧重生”的关键抉择。
2025年年初,矿技术团队历时60余天的攻坚迎来决定性时刻。生产技术科科长朱金平回忆道:“当时摆在面前的是道艰难的选择题:是按原计划稳妥开拓九、十采区,还是另辟蹊径寻求突破?”前者虽然安全压力小、短期接续轻松,但投资大、耗时长,矿井后续接续压力会骤增;后者如何破局,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数十次现场踏勘和多轮方案比选,技术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区变两区”“两区变一区”的生产布局整合方案。该方案将原八、九、十采区整合优化,先形成新的八、九采区生产体系,后期再整合为新的八采区,最终实现“集中一区管理”的格局。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优化了矿井生产系统,还能节省多条巷道、降低安全管理难度、减少投资成本。
与此同时,针对矿井运输距离远、能力弱的问题,提出对主要轨道运输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引进无轨胶轮车等新设备的思路,有效缓解运输紧张局面,提升运输效率。在2月6日的专项评审会上,这一战略调整获得公司认同。评审指出:“新方案能减少开拓巷道12760米,直接节约投资约11亿元,顺应当前煤炭行业‘降本增盈’的要求。”
这一系列战略调整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制约矿井发展的关键难题,更展现了陈家沟煤矿在面对行业变革时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为老矿区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系统革命:通风网络再造筑安全基石
“通风系统就像矿井的‘呼吸系统’,这次改造不仅解决了多年顽疾,更让矿井‘呼吸’更加顺畅高效。”矿总工程师高利军介绍道。今年以来,陈家沟煤矿重点实施通风系统三大优化改造工程,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往,主井筒煤流系统的污风会流入采掘工作面,影响井下通风质量。经过多次专题研讨,该矿在不新增巷道的前提下,启封+1050m水平回风石门密闭,重新构筑主井筒底弯道通风设施,将污风直接引入总回风系统。改造后,井下作业环境显著改善。面对主通风机性能弱化、通风阻力大等问题,该矿采取“降阻增效”策略,封闭多条闲置巷道,总长达660米。通过封闭+930水平轨道大巷与回风大巷1#联络巷、八采区四车场等冗余巷道,矿井总风量减少620m³/min,通风阻力明显降低,电耗也随之下降,为后续八采区通风需求预留了空间。
根据通风30条规定,+1050m和+930m水平中央变电所需实现独立通风。该矿创新思路,将+1050m水平变电所改为临时配电点,并将+930m水平变电所搬迁至井下消防材料库(已有独立通风系统)。这一方案比原计划减少2条巷道施工,既优化了供电系统,又节约了成本。
这套“疏堵结合”的通风优化方案,不仅解决了陈家沟煤矿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科技赋能:动态监测织密瓦斯防控网
在陈家沟煤矿束管检测中心,8521工作面的瓦斯监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跳动,形成完整的动态曲线图。这里已建立起“瓦检员现场实测、传感器实时预警、束管系统超前分析”的三级防控体系,为矿井瓦斯治理构筑起立体防线。
瓦斯作为煤矿生产的“头号杀手”,一直是煤矿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陈家沟煤矿牢固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积极借鉴瓦斯防治“八招”,认真践行“一面一策、一段一策”要求,坚持高标准瓦斯防控,探索推行“超前高位瓦斯预抽钻孔+回风隅角埋管抽放”的立体抽放技术,深入研究最优抽放埋管深度,瓦斯抽放效率显著提升。
同时,应用上覆采空区注氮驱替瓦斯技术,构建起“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瓦斯防治新格局。并针对当前回采工作面位置、煤层厚度变化、周期来压、采空区压差变化、大气温差等因素,开展瓦斯日分析、周汇总、月研判,掌握卸压瓦斯的运移路径与聚集规律,动态调整生产组织和瓦斯抽放时序。截至2025年6月25日,已累计施工高位钻孔66组,抽放瓦斯21.25万立方米,瓦斯抽放率同比增长350%,有效控制了8521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
站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矿长武彦平注视着实时更新的生产数据,深有感触地说:“从采掘布局的战略重构到通风系统的全面升级,再到瓦斯治理效果的巩固,我们以三大技术革新为抓手,实现了安全、效益、效率的协同提升。”
未来,陈家沟煤矿将继续坚持“科技兴矿”战略,聚焦瓦斯治理、邻空巷道支护、采场压力控制、防灭火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矿井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能源保供贡献更大力量。
本网通讯员:于 佳 张 骞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