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决策内情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至2016年年中,我国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3325万吨。去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5.4%,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决策的亲历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撰文回顾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起步和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提上日程
1993年是我国能源供需变化的重大分水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进口量急剧增加,这一年,我国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结束了大庆油田发现以来我国实现石油自给并略有盈余出口的30年历史。
此后,原油进口量不断跨上新台阶。 2004年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9年突破2亿吨,2014年突破3亿吨。 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0.6%,2016年更进一步升高到65.4%。随着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02年底,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听取并审议批准了 《国家计委关于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实施方案的请示》,标志着我国从此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在哪里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具体在哪个地方建?是建地面油库还是建地下储备库?这些决策都经历了非常详细的论证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在哪个地方建?我们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的选址及其他建设条件、项目投资、安全生产设施等进行了评估。最后选择了第一期4个储备项目,包括舟山岙山、宁波镇海、青岛黄岛及大连4个基地。这4个地方均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而且附近均有大型炼油厂。当时也确定了,接下来的第二期、第三期储备项目可以在西部适宜地区建设,以使布局更为合理和安全。
第二个问题是建地上油库还是建地下储备库。由于美国在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大量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所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大多是地下盐穴储油库。这种洞库建设非常容易,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也非常低。还有一种地下水封岩洞库,是指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体中,人工挖掘形成一定形状和容积的洞室储存石油。
对于采取何种方式,当时也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应该模仿美国模式建设地下储备库,最大限度地保障储备安全。但中国东部没有像美国地质条件的地下盐穹,建设洞库只能直接在地下开凿洞穴,建设成本将远远超过在地面建设储罐。
在成本和安全之间难以平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储备库应是地上油库与地下储备库相结合的方式。一期工程我们先解决有无的问题,所以,一期的4个基地全部采用地上储罐的方式。为了积累地下储备库的经验,我们也考虑因地制宜,在地面空间有限以及地下地质结构较好的青岛黄岛等地,规划建设大型地下水封洞库。
两次储油都碰上了好时机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启动会。镇海基地第一个开工建设,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序幕。经过项目建设者的共同努力,镇海、黄岛、大连和舟山基地分别于2006年9月、2007年 12月、2008年 11月及2008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石油储备。
一期项目建成之时,正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从150美元/桶下跌到50美元/桶。 4个基地抓住时机,收储了大批廉价原油,并于2009年上半年注油完毕。当时平均收储成本仅为约56美元/桶,基地建设和原油收储大获成功。
2009年开始,第二期储备基地启动,新建基地包括舟山(二期)、黄岛(二期)等,也包括西部地区和地下储备库。当第二期储备基地陆续建成之际,又正好赶上了2015年世界经济放缓造成的油价下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运营模式,还是时机把握上,都积累了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
(编辑:东北亚) |